蓄电池负极断裂失效分析:专业解析与解决方案
一、蓄电池负极断裂失效分析案例背景
某极柱样品作为蓄电池引出端导体,使用 3.5 年后出现开裂甚至断裂,且失效仅发生在负极柱。极柱基材为 H62 黄铜,加工成型后镀 Ni 处理,蓄电池电解液为 1.25g/ml KOH 溶液。1#、2# 为 NG 样品,3# 为 OK 样品,需分析样品失效原因。
二、蓄电池负极断裂失效分析过程
1、外观检查
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,1# 断裂样品呈黑色且有大量白色异物附着;2# 样品裂纹严重位置发现一处缺口。
2、SEM 检查
电镜下观察,1# 白色异物处存在大量结晶物质,黑色区域可见大量腐蚀产物堆积;2# 有严重的裂纹。
3、EDS 成分分析
EDS 分析结果显示,1# 样品白色异物和黑色区域都检测到大量 C、O、Na、K,应存在残留的电解液和其他杂质。黑色区域还检测到少量 P、S、Cl 等腐蚀性元素,且两个位置的 Cu/Zn 比值较 H62 黄铜显著偏低,此处存在 Zn 元素富集。2# 样品经 EDS 确认缺口位置 Ni 层脱落,同样发现腐蚀产物位置 Zn 含量富集,露基材位置则 Zn 含量偏低。
4、金相组织检测
抛光态下,1# 断裂样品断口区域存在大量二次裂纹,主裂纹扩展方向为从内螺纹往外螺纹方向,裂纹处发现大量灰色异物。同时发现极柱内螺纹未进行镀 Ni 处理,非断裂位置的内螺纹表层亦发现少量灰色异物,外螺纹位置则未发现灰色异物。3#OK 样未见明显异常,其内螺纹亦未进行镀 Ni 处理,仅外螺纹镀 Ni。抛光后 EDS 检测成分显示,1# 断裂样品灰色异物成分主要为 C、O、Cu,存在少量 K 元素,Zn 含量偏低,仅为 2.78%。1# 断裂样品和 3#OK 样品基材成分未见明显异常。腐蚀态下,1# 断裂样品和 3#OK 样品组织均为连续α相基体中沿拉伸方向分布的条块状β相,未见明显组织异常。
蓄电池负极断裂失效分析
5、维氏硬度检测
维氏硬度检测结果表明,1# 断裂样品和 3#OK 样品硬度未见明显差别。
三、蓄电池负极断裂失效分析结论
极柱样品开裂位置检测到大量 K 元素,蓄电池在使用过程中应存在 KOH 电解液泄漏现象。清洗后断口局部位置可见冰糖状形貌,断裂应属于脆性断裂。因样品内螺孔未镀镍保护,2# 断样品存在镀 Ni 层破损,KOH 电解液泄漏后直接接触到基材。负极柱处于蓄电池负极,易在使用过程中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,同时 Zn 电位较 Cu 低,从而产生脱锌腐蚀。Cu 元素则在碱性环境下发生吸氧腐蚀形成黑色 CuO,基材脱锌后影响了材料致密性,降低了材料的力学性能。电解液吸附环境中的 P、S、Cl 等腐蚀性元素,在拉应力作用下(极柱螺纹紧固时存在拉应力),最终发生应力腐蚀开裂。综上,样品失效为电解液泄漏、内螺孔未镀 Ni 保护或镀 Ni 层破损,同时在电极作用下引发的应力腐蚀开裂。
华南检测:http://www.gdhnjc.com/websiteMap
广东省华南检测技术有限公司专注于失效分析、材料分析、成分分析、可靠性测试、配方分析等检测分析服务,拥有CMA和CNAS资质。公司坐落于东莞大岭山镇,邻近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,配备了行业内先进的测试设备和专业技术团队。华南检测技术有限公司的客户涵盖多个行业,包括半导体、电子元件、纳米材料、通信、新能源、汽车、航空航天、教育和科研等领域。